
許多孩子抗拒數學,彷彿數學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。也許是因為公式太多,數字太抽象,或者害怕答錯被糾正,讓數學變成一種壓力而非樂趣。
其實,數學並不是冷冰冰的考試題,可以像遊戲一樣有趣,更能成為思考習慣,幫助孩子在未來解決問題、分析情境,提升學習力與創造力。
那麼,爸爸媽媽們該怎麼做,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對數學的恐懼,輕鬆建立邏輯思維呢?本篇文章將從學齡前的數感活動、情境學習,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展邏輯思維。
學齡前的數感活動影響孩子的數學表現
許多研究證明了學齡前教育的重要性。「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(TIMSS 2019)」用數據佐證了學齡前「數感活動」的價值。
比方說,TIMSS問小學4年級的台灣父母:「孩子還沒讀小學之前,你們多久陪他們玩能建立數感、語感的活動呢?」
- 回答「常常 (often)」的父母,孩子此刻數學成績平均為 619分。
- 回答「偶爾 (sometimes)」的父母,他們孩子的平均數學成績為 595分。
- 幾乎沒有的家庭,孩子平均成績是 572分。
數據顯示「學齡前的數感與語感活動」對「小學中年級數學表現」有影響。
學齡前的數感與語感活動有哪些?
語感培養活動:
- 閱讀書籍
- 說故事
- 唱歌
- 玩字母玩具(如字母積木、注音積木)
- 跟孩子分享自己做了哪些事
- 跟孩子分享自己讀到了什麼
- 玩詞語遊戲
- 寫單字或詞語
- 朗讀招牌或商品標籤
數感建立活動:
- 唸算數順口溜或唱算數歌
- 玩數字玩具(如數字積木)
- 數不同物品的數量
- 玩和形狀有關的遊戲(如形狀分類玩具、拼圖)
- 玩積木或建築類玩具
- 玩桌遊或卡牌遊戲
- 寫數字
- 畫出形狀
- 物品測量或秤重(如烹飪時)
從遊戲中學習:培養孩子數感與觀察力
看似簡單的遊戲、玩耍,其實都是奠定孩子未來運用數學思考的能力。只是很可惜的,台灣可能因為雙薪家庭居多、工作繁忙,只有25%的家庭常陪伴孩子做這些活動,國際平均數字是42%,戰鬥民族俄羅斯更是將近7成。
說不定,小時候多玩一點,長大就可以少補習一點。更重要的是,陪伴孩子的時光是父母日後無可取代的珍貴回憶。
值得開心的是,目前有越來越多家庭重視這塊,也有越來越多的資源,不管是可以直接參與的活動,或是相關的童書、繪本、桌遊等。數感實驗室的粉絲專頁不定期會有相關教材分享,有興趣的爸爸媽媽,千萬不要錯過噢。